哈德逊河派即哈得逊河画派、美国风景画派。以纽约为基地,活跃于1820~1880年间。画派名称源于评论家T.W.惠特里奇为《纽约论坛报》所写的文章。他们的先驱J.特朗布尔、R.厄尔、W.奥尔斯顿和S.F.B.莫尔斯,为这一风景画派打下了基础。这个画派始于1820年。T.道蒂、A.费希尔、 托马斯·科尔、H.英曼、C.科德曼是哈得逊河画派的第1代。1848年科尔去世后,在40年代开始画画的第2代画家A.B.杜兰德,J.F.肯塞特和F.E.丘奇在50~60年代形成自己的风格。该派的理论家是杜兰德。肯塞特规定该派的基本画题是哈得逊河全景、山景、湖景、森林内部景、简单的海岸景。该派另一领袖丘奇则认为肯塞特画的东部风景太朴素,而注重对光的描绘,他专画世界奇景,如安第斯山、北极、近东、尼亚加拉瀑布等。第3代画家在70年代成熟。他们是G.英尼斯、A.H.怀安特﹑H.D.马丁、R.A.布莱克洛克。这一代画家用印象主义画法作画,作品富有诗意。
《阿第伦达克山脉的沙隆山》(1838),科尔所画之油画;现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18世纪的美国人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在荒野奋斗以求生存。到了19世纪,他们在这种斗争中获得了胜利,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怀旧和浪漫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样,风景画开始在美国流行。一批以哈得逊河沿岸风光为题材的风景画家被称为“哈得逊河画派”,这标志着美国美术开始摆脱欧洲的影响,逐步显露出自己的品格了,因此哈得逊河画派也称为美国风景画派。
“哈德逊画派”是19世纪北美风景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派。在美国风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是1850年左右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这一派别都是不大为人知的,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它才崭露头角。它是那时候新旧两代艺术家们争执的产物,而争执重点就是孰能代表当时美国艺术的风格。当时的老一代艺术家们,大部分都是出生于1835年之前,多是靠着自学慢慢领悟进步的,其作品均以风景为题材,由美国艺术组织--美国国家设计科学院培养。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多是欧洲留学归来,他们更爱用大胆和写意的技术描绘以人物形象为题材的作品,然而在当时的美国,能赞助他们进行创作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他们只有通过在纽约获得专业人士认可才能吸引更多的赞助人。在早期,这两派的不断争论的结果便是纽约画派(在美国艺术上任何题材都极具代表性的派别)于1890年获得公众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代表画家一览表
浅谈“哈德逊河画派”
马文艺
【摘要】大约在19世-纪20至80年代期间, “哈德逊河画派”以其对新大陆奇特自然面貌的描绘登上了美国艺术史的历史舞台。他们描绘落基山山脉、哈德逊河等地原始神秘、雄伟壮美的自然风景,以激发美利坚民族坚毅、自豪的民族精神,其独特风格,被称为美国风景画派。
【关键词】哈德逊河画派;超验主义;明暗对比法;彩光画法
在19世纪以前,大部分美国人还忙于在荒野中为生存而奋斗,美国的艺术氛围远不如大洋彼岸的欧洲,它更多的像是欧洲艺术的一种附庸。到十九世纪初期,伴随着美国的独立,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此把新大陆视作自己的土地,经营规划自己的未来,这种心态在18世纪是很少有的。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和西进运动的推进,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国家无比美丽,广袤的西部拥有令人震撼的自然风貌,而这些是欧洲所没有的,这让美国人充满了自豪感。一种浪漫的情绪开始弥漫,以展示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赞颂万能上帝的慷慨赐予的风景画达到了其艺术的巅峰。
从19世纪20年代起,风景画在美国美术中开始占据一席之位,一群以哈德逊河沿岸风光为创作主题的风景画家在美国画坛非常活跃,他们用准确而带有浪漫色彩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粗犷景色,以画笔来传达对美国这片土地的虔诚与热爱。这批人后来被称为“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该名称源于T.W.惠特里奇(1820-1910)为《纽约论坛报》所写的文章。这批画家只是松散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各自喜欢的题材和情节作画,最初仅限于新英格兰、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而首先是哈德逊河谷一代著名风景区。随着“边界线地带”逐渐西移,这些画家的目光,也越来越移向中部地区,而后到达了遥远的西部(1850-1870年间)。准确的说,“哈德逊河画派”应该改作“落基山画派”了,这个画派的画家们甚至到了比落基山更远的阿拉斯加、厄瓜多尔和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去游历。
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1801-1948年)是“哈德逊河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画家于1801年生于英格兰西北部的博尔顿镇。青少年时期的科尔善于观察茂盛的林木,枯死的树干,随着季节而变色的树叶,并从不同的侧面将它们画在写生本上。这些荒野中的临摹,为日后科尔及哈德逊河画派的风格奠定了基础。
1825年,科尔在一家画框店的橱窗里展出了三幅描绘卡茨基尔山脉的作品,这些作品引起了独立战争老兵、以历史为题材的画家约翰·特朗布尔上校的注意,他以25美元买下其中一幅。随即又与好友威廉·邓拉普和阿什尔·布朗·杜兰德共同返回小店。邓拉普这位美国最早的艺术史作家买下了科尔的第二幅作品,而画家、雕刻家杜兰德则买下了第三幅。科尔的画凭借自然、逼真和生动很快赢得了美誉和名气,进而确立了风景画的历史地位。
正是从科尔开始,一个以哈德逊河流域为描绘对象的画派产生了。在科尔的笔下,自然世界的广袤风景不再是画面的陪衬和背景,而是作品的主题。1826年科尔在纽约州的卡茨基尔镇与同仁共同创立了美国设计学院。从那里开始.科尔游历并描绘了周边的山川,并立志描绘出美国山川的壮丽景色。科尔认为,最为动人的美国景观的特征,便是它的“荒芜”,美国的景色绝不比欧洲的景色逊色,甚至更为壮美,纯洁,更接近于上帝。继而,他分别描述了美国的山水湖泊,森林瀑布的壮美与特征,称赞美国的山脉是风景之基调,河流是风景之眼波,瀑布是风景之声音,天空是风景之魂魄。科尔在1836年《美国风景散论》中所得出的结论是: “美国的联想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
科尔早期注重表现美国大自然的现实美;不过,他后来渐渐强调风景画的内涵存在于抽象的、舞台式的、甚至是象征性的精神之中,并巧妙地把西方的人文精神寓于北美大陆的自然风光之中,进而揭示出自然的精神内涵。到晚年,画家转向宗教的、富有教益的寓意性题材,创作出两组巨大的、有一群《圣经》里的人物作陪衬的虚构风景画《赶出天堂》,或各种神秘而阴暗的象征性风景,
《人生的远航:儿童时代》 《人生的远航:青年时代》 《人生的远航:成年时代》 《人生的远航:老年时代》
如他的《生命之旅》(1842年)组画,尽管宗教人物在画中很小,但却承载着风景的精神“内涵”,这一来就使得他的风景画具备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虽然这类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但是,将寓意和象征融入纯粹的自然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自然的一种背离。
哈德逊河画派的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明暗对比法,即巧妙地运用阳光和阴影。这种绘画技巧逼真地展现出美国山河的壮美特征以及艺术家们的审美取向。爱默生曾把光视为灵魂的再现,梭罗则把落日看作“一幅辉煌的地图,任凭幻想在那无以伦比的岛屿、陆地和城市中驰骋”。在哈德逊河画派风景画中,阳光赋予自然景观以情感和动感,使得任何阴影都转变成一种美的载体,为整体画面平添那种鲜明的明暗对比的效果。例如科尔的早期作品《卡茨基尔山脉的溪谷》
(1827年),它描绘出一明一暗两座山间的V字形山谷:右侧的山坡上是阴森森的林木,一抹沉着而稳重的灰青;而左侧的山坡土则是闪着光的秋叶,一种活泼而可爱的绿、红、黄色的组合,中间的V字形山谷几乎完全沉醉于光的摇篮里,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抚爱。近景中是嶙峋的怪石,弯曲小树,断崖中垂下的一脉亮晶晶的泉水,远处的天空中翻滚着乌云。
“哈德逊河画派”的其他画家乐于接受科尔早期的方法。阿什尔·布朗·杜兰德(Asher B.Durand.1796-1886年)的风景画就是从科尔那里出发,但往更靠近自然的方向去。他不像科尔那样注重画中的寓意性,他更加尊重自然,忠实于自然。他追寻自然的如诗如画,而不注重苍茫与激情。他的诗意的风景画没有幻想的细节或怀古的幽思,而是在自然的怀抱里的诗情画意。由于他求实,对自然的干涉少,所以是“亲切自然”的。他的风格淳朴写实,明快动人,不作过多修饰。他的代表作《同源精神》(右)(Kindred Spirits,1849年)
中,大胆使用了清新的绿色调,用朴素和鲜明的方法揭示出美国风景之美。美国美术史家因此评价说,杜兰德在风景画上达到的写实水平与同时代的法国现实主义先驱库尔贝在人物画上所达到的写实水平是一样的。
哈德逊河画派把对故乡大地的兴趣带进了美国油画,也影响了下一代画家。年轻一代的哈德逊河画派画家风格处子浪漫主义与法国印象主义之间,所以被美术史家称为“彩光画法”(Luminism)。印象派是对视觉的科学化的记录,而且为了把视觉印象放在第一位,物体是可以被“溶化”的。但美国光线主义的风景画仅从形态上看是非常精确的写实主义,他们从不为光线而牺牲物体, “彩光画法”主张把光作为表现方法加以研究,并且以此来表现大自然最有诗意的瞬间景象。他们多少受到照相机术发明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点也在于瞬间的变化和主题,充满阳光和空气感。 “彩光画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莱恩(Fitz Hugh Lane,1804 - 1865年)和赫德(Martin Johnson Heade,1819 - 1904年)。
莱恩早年曾学过版画,这一经历使他对光线的明暗变化和丰富的色调非常敏感。在他的油画中保持了版画所特有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纯净和准确性。他的风景带有一种幻想的气氛和诗意。在他的《缅因港口》(1862年)中,无论是近处岸边的礁石、小船,水波,还是远景中的帆船、房舍,灌木都勾画得非常精准与细致。画而上的光线使物体的轮廓更加清晰、明朗,通透。另外,画家把整个画面处理的非常光滑、细腻,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把明晰动人,圣洁高雅的一力‘自然展现在人们而前。根据“超验主义”的观点,自然是上帝的直接显现,冈此描绘自然的风景画必须能够传达“神圣”的意蕴。为此, “彩光画法”的画家们几乎都喜欢创作广阔苍茫的风景画,常常压低地半线,画面上有大片明澈的天空,光线充盈着整个画面,万物在其中静静地凝固在通透的光线里,完整细腻,明净无瑕,神圣永恒。
这些画家在毫发毕现的创作风景画时,遵循的并不是客观主义的路线,而是浪漫主义。画面上的光线并非为了取得视觉效果,而是旨在肩迪灵魂去思索自然的永恒魅力。在哈德逊河画派的其他作品中,除了明暗对比法之外画面上总是悬着一层神秘的薄雾一一大自然的面纱。哈德逊河画派不仅需要忠实于直接的旷野经历和地方色彩,而且还需要同样投入的个人参与的瞬问,尤其是那种个人如何捕捉和把握那层悬浮着的薄雾的瞬问。或许正是这隐隐约约的雾霭,给哈德逊河画派作品中明暗相问的画而以一种守望的距离,一种朦胧的美感,因而极具魅力。同欧洲晌浪漫主义不同的是,美国“彩光画法”画家们具备极强的客观性,只是静静地参照,正如超验主义者爱默生所占, “我站在空旷的地上,我的头脑完全沉浸在自由的气氛中,而且升华到无限的空间……我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都不是了,我看到了一切,宇宙的存在过程环绕着我。我成了上帝的一部分。”
赫德早期是一个肖像画家,后来他的兴趣却完全转到风景画上,成为一个完全的风景画家。他特别喜欢描绘海岸景色,例如海面上的帆船,对光的变化有特别的兴趣。在他的画笔之下,沿水平方向从岸边伸展开去,视野广阔的海边风景富有惊人的质感,弥漫着严峻而又浪漫的紧张气氛。他的作品构俐完整、色调和谐,有些甚至具有神秘色彩。最有力的例证是《风暴来临——纽波特海滨》(1860年),在富有严峻、浪漫色彩的紧张气氛中,灰暗色调的完整构图避免了某种自然主义的琐碎和枯燥。
从哈德逊河画派里发展出来的还有另一类风景画一一史诗式的风景,它的代表人物就是丘奇( 1826-1900)。他是科尔之后美国风景画的代表,而且是科尔唯一的学生,在构图上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气派宏大”的追求,以这种方式,丘奇让他的风景面具有了一种气派十足、充满英雄主义的气概。1857年他当画出了全景式的
“尼加拉瓜大瀑布”后,立刻成了美国最有名的风景画家。和他的老师一样,丘奇每年定期出门,到世界各地游历。甲年受杜兰德的影响,也很沣意光的运用。当时美国m版了一套《新世界》丛书,向世界介绍美国的风上人情,他为此创作了一系列壮美的美国风景画插图。他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具体与抽象、现在与过去融为一个统一地整体。为了达到现实与虚幻相融地效果,他采用了各种方法米综合不同的视角,使观众在一个突出的地方、用一种脱离现实的、可以看到仝景的眼光来欣赏风景。新世界的自然风光在他的面中非常宏伟壮丽,的确是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晚年,丘奇在哈德逊河附加的一座山头上建了房子,从那单可以俯瞰哈德逊河,这样,他让自己终身都陶醉在大自然里。值得指出的是,R奇的风景虽煞始终足尊重自然的,但他始终是把自己的风景放在一种英雄气派的水平上,在震慑人心的同时,也与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之问树立藩篱:这其实多少还是科尔给他的影响。直到19世纪后期,法斟巴比松㈣派的那种“小桥流水”式的小风景画渐渐传人才改变了美国人的审美趣味。(文章来源:贵州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瑞芸,美国美术史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苏]J阿·契格达耶夫美国美术史 [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3】[英]E.H.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 [M] .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曹意强.艺术与历史 [M] .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评论